概括:
鸦片战争以来,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历程了从沿海到中国大陆,从以产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,从经济侵略到政治控制的过程。
(1)两次鸦片战争时期,列强的侵略主要在东部沿海区域,甲午中日战争后,伴随《马关条款》的签订,外国侵略权势深入到中国大陆。
(2)两次鸦片战争时期,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如果以产品输出为主。海量通商口岸的开放,关税的大幅减少证明了列强这一时期经济侵略的重点。甲午中日战争后,列强经济侵略的重点转向了资本输出,这也反映了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的需要。
(3)两次鸦片战争以来,列强在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同时,也开始进行政治控制,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到设立使馆界,控制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,很鲜明地反映了这一特征。
1.从通史角度理解近代列强侵华的阶段特点
(1)19世纪40~60年代:列强以发动战争作为打开中国大门的侵略方法,以产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法;主要国家为英、法、美、俄。
(2)19世纪末20世纪初:列强在政治上由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;经济上由以产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,主要国家除英、法、美、俄外,德、日、意加入,特别是日本妄图独霸中国。
(3)20世纪三四十年代:列强侵华方法主要从以华治华到一国独霸中国;侵华主要国家是日、美;侵华格局先是由列强一同支配,后由日本独霸中国。
2.评判中国近代条款时应注意的问题
(1)评判中国近代条款时,有两个原则应当遵循:一是缔结程序是不是平等,二是条款内容是不是损害了中国主权。所谓缔结程序是不是平等,强调的是缔结过程中是不是有强迫行为,是不是有直接或间接的武力威胁,若有则为不平等条款。
(2)界定中国近代条款的性质时,需要防止泛道德的倾向,即不可以用道德标准评判条款性质。所谓泛道德的倾向是指判断一个条款是不是平等,其依据是签订者的道德品行,觉得但凡有过对外妥协前科的,他们签订的条款就是祸国殃民的;只须是同几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条款,就是不平等的。用泛道德的倾向判断条款性质带有非常大的主观性,是不科学的。
3.运用多元史观辩证剖析近代列强侵华的影响
(1)革命史观: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,使中国的主权遭到紧急破坏,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,导致中国社会经济进步长期落后,因此中国只有通过武力革命方法推翻帝国主义、封建主义的统治,才能获得独立进步。同时客观上促进了先进中国人的觉醒和民族意识的增强。
(2)文明史观:列强侵略在客观上使中国接触到西方的先进文明和生产方法,刺激了中国人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,促进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变。
(3)整体史观:伴随列强向中国倾销产品和对中国丝、茶等农副商品的回收,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,客观上加大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,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。
(4)社会史观:伴随列强的侵华,西方的社会风俗传入中国,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,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风俗的近代化。